功能医学原理:健康源自内外因子的动态平衡。
“民以食为天”,食物构成我们的身体,它作为外因子与身体内环境相互作用,维护健康。如果我们吃的食物“不对”,就会引发慢性疾病。
食物不耐受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食物不耐受又称慢性食物过敏,指的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针对这些物质产生了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食物介导的免疫和非免疫反应作用机制见下图。
慢性食物不耐受和急性食物过敏的差别
1、食物过敏又称“立即性食物过敏”,发病快,症状明显,属于急性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临床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
2、食物不耐受又可称为“慢性食物过敏”,发病晚,症状比较隐蔽,属于慢性病。
3、食物不耐受是由特异性IgG抗体致导,而食物过敏是IgE抗体。
4、导致食物过敏的食物一经发现应终身避免,而食物不耐受可通过饮食调理予以改善。
急性过敏与慢性食物过敏的区别
抗体 |
IgE(急性过敏) |
IgG(食物不耐受,即慢性食物过敏) |
表现出现时间 |
快,数分钟 |
慢,数小时 |
持续时间 |
短暂(数小时) |
持久(数天) |
机制 |
肥大细胞 |
循环免疫复合物 |
进食量 |
少量即可引起 |
症状与进食量正相关 |
食物 |
很少见(不常吃的食物) |
常吃的食物 |
患者知晓率 |
通常患者都知晓 |
很少知道 |
抗体持续时间 |
终生 |
停食不耐受食物数月,抗体减少 |
食物不耐受原理见下图
食物不耐受可以导致小肠渗透力增加,破坏肠道粘膜结构完整性。肠道内的大分子蛋白、毒素等可以通过渗透力增加的肠粘膜进入身体,产生免疫反应,最终引起疾病(作用原理见下图)。
食物不耐受引起症状:
不典型,出现时间延迟,让人忽略与食物有关。
食物不耐受干预:
1、停止食用不耐受食物,待IgG抗体被身体代谢后,再采用饮食轮替法,即食物每4天轮替进食一次。
2、修复受损肠道:
“5R”疗法
(1)祛除(Remove):祛除过敏原、病原菌;避免肠内毒素增加 (外源性与内源性);减低酒精消耗。
(2)补充(Replace):补充消化酶及其它肠胃因子,以帮助消化、吸收,如:胃酸、胆汁、胰脏酶与肠道酶。
(3)再接种(Reinoculate):补充肠道细菌所需的益生元“Prebiotics”或接种益生菌“Probiotics”,使肠道生态环境健康平衡。
(4)修护(Repair)肠黏膜保持完整性:补充氨基酸、抗发炎的天然药草、必需脂肪酸Omega-3、Omega-6、抗氧化物。
(5)重建平衡(Rebalance):建立肠道、免疫平衡。
案例分享:
2013年春节前,我无意中与儿童医院外科郭主任谈起了功能医学。郭主任听完我对功能医学的描述,分享了一位1岁的小朋友——悦悦的案例:悦悦被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在医院做了手术,切除了病变的肠腔,但手术后反复出现肠炎、肠梗阻,需要经常去医院灌肠治疗。孩子虽然1岁多了,但长得又瘦又小。现在孩子已经再次住院,等春节后还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
听了功能医学对肠道干预的方法,郭主任尝试着使用“5R”方法在手术前给悦悦进行保守干预:补充口服益生菌,帮助肠道建立正常的微生物环境;补充维生素B和谷氨酰胺,修复长期受损的肠黏膜。
春节一过,我就接到了兴奋的郭主任的电话。他在春节前给悦悦加了口服的益生菌和谷氨酰胺,并让孩子家长在过节期间回家给悦悦灌肠,帮助排便。本想等春节后回来手术,没想到悦悦居然能够自己开始排便了。郭主任又给孩子检测了慢性食物不过敏,结果显示孩子居然对牛奶、鸡蛋存在重度过敏,IgG强阳性!郭主任建议悦悦妈妈停止给悦悦吃任何含鸡蛋和牛奶的食物,可以吃肉、鱼、虾等辅食来补充优质蛋白。因为1岁的孩子已经可以通过辅食来补充优质蛋白,足可以替代牛奶、鸡蛋。
一个月以后,孩子开始排成形大便,避免了再次手术。
应用功能医学思维分析案例:悦悦出生后就进行了肠道手术,没有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并且出现了肠道粘膜受损,又加上牛奶、鸡蛋这些严重不耐受食物的损伤。悦悦出生后一直不停地进食这些富含营养但是损害肠道的食物,结果适得其反,加重了原有的肠道损伤,以致肠道功能迟迟不能正常。当祛除过敏食物,重建肠道微生物环境,并修复胃肠粘膜后,肠道的正常功能得到恢复,疾病自然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