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项目之一,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来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三种血液细胞同时下降时需要考虑营养缺乏性贫血脾机能亢进(肝硬化),自身免疫病(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功能障碍如骨髓纤维化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细胞

三种最常见的引起白细胞计数异常的原因

1.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

2.白血病/淋巴瘤(白细胞增加)

3.感染反应(白细胞增加)

升高的白细胞计数提示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细菌感染,或者是白血病/淋巴瘤,需要临床干预。

 

然而,单纯依赖白细胞计数评估严重的感染并不可靠,比如急性感染和慢性骨骼肌感染的患者白细胞至少会升高50%。升高对诊断是有帮助的,白细胞计数正常反而容易造成误诊。医生可以通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数量来获取更多信息,升高分别提示存在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或寄生虫等状况。

 

白细胞计数升高:WBC>11000/mm3

Ø 急性期反应物

Ø 感染

Ø 炎症

Ø 过敏反应

Ø 恶性肿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

Ø 肥胖

Ø 压力应激:创伤、过度疲劳、癫痫发作、情绪压力

Ø 药物:皮质类固醇、锂、β激动剂

Ø 分类: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病毒感染

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感染,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寄生虫

 

白细胞减少症

Ø WBC <4300个细胞/ mm3

3000-4000个细胞/ mm3经常良性

下降趋势比绝对数量更显著

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Ø 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慢性病毒:艾滋病毒、疱疹、肝炎

Ø 叶酸、B-12或铜缺乏

Ø 药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抗生素

抗惊厥药(卡马西平、丙戊酸)

抗甲状腺(PTU、甲巯咪唑)

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氯氮平)

抗炎药

心血管药物

癌症化疗:可长期服用

环境毒素

重金属:砷、汞、金

 

嗜酸性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和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寄生虫病尤其是寄生在肠道中较大的蠕虫,如蛔虫、钩虫感染以及寄生在肠道外组织器官中的寄生虫,如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等。

图片1.png

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嗜酸性粒细胞可呈轻、中度增高。

4.某些传染病:传染病的恢复期及猩红热的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高。

5.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6.其他: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般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因其能抑制组胺合成,而间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红细胞

红细胞减少一般见于贫血,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Ø 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0,怀疑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的缺乏,MCV>95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有关,给予三个月营养补充后可见情绪、能量的改善和MCV的减少。维生素B12的缺乏可以通过口服2000mcg/d纠正。一般使用5mg(极少用至20mg)叶酸口服来纠正叶酸的缺乏,这个剂量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是安全的。维生素B12和叶酸具有协同作用。避免使用氰钴胺,甲钴胺和腺苷钴胺较为适用。

 

Ø 铁缺乏(检测血清铁蛋白进一步确认):由于铁的摄入不足,吸收功能障碍或经期失血等原因造成铁的缺乏,成人铁缺乏患者大多可能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可通过内窥镜及粪便潜血实验进行排查。成人不明原因的铁缺乏指向性主要考虑胃/结肠癌,但吸收障碍以及良性息肉出血也应考虑在内。补铁应慎重,尤其是存在急性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因为铁剂可促进病毒和细菌的复制以及致病性。

 

Ø 慢性疾病导致的贫血:一般与长期的病程相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肾功能障碍等,同时伴随血沉、C反应蛋白、铁蛋白升高。怀疑贫血患者铁缺乏一定要在检测血清铁蛋白后确诊。慢性肾病导致的贫血与肾合成的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有关,从而导致骨髓刺激不足。

 

Ø 红细胞溶解或脾隔离症导致的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一般见于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进程中,可引发溶血和脾隔离症,患者存在食管静脉曲张、脑病、腹水以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风险,应及时进行扫描检查并治疗。

 

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一般应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动过速、血容量减少、体位性低血压、血流灌注不足等情况。

 

Ø 小红细胞性贫血

• 铁缺乏: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排除乳糜泻及血尿症。

• 地中海贫血:检测血红蛋白含量,由于地中海贫血成因复杂,应进一步见诊血液专家。

• 慢性疾病引发的贫血:评估患者的炎症指标和肾脏功能。常见的引发贫血的慢性疾病包括颞动脉炎、风湿性多发性肌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感染、霍奇金淋巴瘤、肾细胞癌、骨髓纤维化、卡斯特雷曼氏症(良性淋巴增值性疾病)。

 

Ø 红血球减少性贫血

• 营养缺乏:铁缺乏、维生素B12缺乏都是诱因。

• 出血心动过速血容量减少和休克患者,考虑输血或扩充血容量。评估血清铁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

• 慢性肾衰与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相关。

• 脾机能亢进: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胃食管出血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的风险增加。

• 溶血:网织红细胞(慢性)和乳酸脱氢酶(急性)升高;高间接胆红素,低血清结合珠蛋白合并血管内溶血;评估自体免疫(ANA、直接抗球蛋白实验),葡糖-6-磷酸脱氢酶,药物导致的溶血等。

• 骨髓障碍:结合患者主诉和实验室数据,进一步咨询血液专家。

 

Ø 巨红细胞症

• 毒素药物酒精引发的评估患者病史及其他检测结果,最常见的不良诱因是羟基脲、叠氮胸苷、酒精。

• 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补充叶酸和B12后应监测血清甲基丙二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诱因可能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肠道菌群过度生长,乳糜泻。营养缺乏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应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一般来说,三分之一的患者表现为贫血,三分之一有周围神经病变,另外三分之一表现为中央神经病变比如抑郁、精神病或其他情绪障碍,以及记忆力或人格的改变。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改善维生素B12缺乏有可能导致永久的神经损伤。

• 甲状腺功能减退:检测TSH、T4水平,评估基础体温和跟腱反射。

 

血小板

² 升高引起血小板计数升高的原因见于恶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铁缺乏性贫血、溶血、无脾症以及癌症、感染或慢性炎症引发的血小板增多。

 

² 降低:低的血小板计数可增加自发性出血的风险,罕见但可能与重大疾病相关,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对于无症状非急性的门诊患者,一般是由于脾功

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一般见于肝硬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药物反应。无法解释的血小板减少应进一步检测HIV,自身免疫和淋巴增生性障碍。此外,孕期女性可出现非病理性的、

单独的轻度或重度血小板减少。

 

血常规检查通常作为患者的基础首要的检查项目,可快速提供对于贫血、白血病、感染、叶酸、维生素B12和铁缺乏的简单筛查,并且可以鉴别如全血细胞减少症等复杂病症,帮助促进患者的健康维护。外周血涂片一般用于进一步鉴别白细胞增多、贫血及其他异常情况。

 

当然血常规检测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即使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白细胞也可能是正常的,严重铁缺乏患者的红细胞也可能是正常的。还需要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测确诊

引起血常规变化的常见原因和表现


VB12和叶酸

综合因素

形态

小红细胞症

血红蛋白过少

大红细胞症

分页过多的白细胞

多变

 

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正常/下降

血红蛋白正常/下降

红细胞平均容量低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低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

 

红细胞计数正常/下降

全血细胞减少

 —白血细胞计数正常/下降

 —血小板计数正常/下降

网状细胞增多

红细胞平均容量高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高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

红细胞计数正常/下降

全血细胞减少

 —白血细胞计数正常/下降

 —血小板计数正常/下降

网状细胞增多

红细胞平均容量多变

红细胞体积分宽度高

血清学检测

 

血清铁低

血清总铁结合力高

铁饱和度低

血清铁蛋白低

转铁蛋白低

 

血清铁正常

血清中B12正常/低

叶酸正常/降低

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升高

 

血清铁正常/低

总铁结合力正常/高

铁饱和度低

血清铁蛋白低

B6正常/低

B12正常/低

叶酸正常/低

铜正常/低

原因

 

营养素的缺乏

失血

—胃肠道问题

—癌症

—月经量过多

—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

怀孕

胃肠道问题

—吸收障碍

—胃酸过少

慢性肝病

营养素的缺乏

—素食者

胃肠道问题

—内因子的缺乏

—吸收障碍

酗酒

怀孕

恶性肿瘤

药物(引起叶酸缺乏)

—细胞毒性的药物

—抗惊厥药

营养素的缺乏

—绝食

—节食

胃肠道问题

—吸收障碍

—胃肠功能失衡

—乳糜泻

 

相关症状

 

面色苍白

口角炎

萎缩性舌炎

凹甲

 

口角炎

萎缩性舌炎

周围神经病变

—自身感觉

—震颤感

上皮萎缩

—阴道

—舌头

桥本氏甲状腺炎

所有的铁、B12和叶酸缺乏的症状都可以出现

胃肠道问题

—腹胀

—痉挛性疼

—腹泻

—脂肪泻

 

 


资讯封面图: 
教育分类: 
排序: 
0
推荐: